第36章 鞑靼兵力、财力;洪饷、士绅向背;历史的轮回
守序翻开台北府搜集的关于鞑靼人兵力的情报。 满汉蒙八旗定甲8万,实际人数是个迷。 老八旗入关来,因战阵、天花、流感、痢疾等原因死亡甚多,期间有一些抓捕生女真、招募零散投效蒙古人、给汉军和包衣抬旗等补充人口的措施。很难弄清八旗到底有多少兵,只能大致估计在5万至7万之间。 绿营没有旗田,台北通过鞑靼户部额发军饷和其他能搜罗到的材料,整理如下。 各省驻防绿旗兵丁: 京营,2000。 北直隶,44800。 山西,20000。 陕甘,90000。 山东,20000。 河南,14100。 江南,71602,其中沿海水师3000。 江西,27600。 湖广,49460。 四川,57200。 浙江,62500,各镇水师估计近万人。 福建,陆师77345,水师25000,合计102345。 广东,76820。 广西,32640。 非常明显,绿营兵以江南、浙江、福建、两广最多,沿海四地合计超过34万兵额。再加四川、湖广两个内陆前线近11万兵额,战地六省合计45万兵额,占鞑军总数的一大半。 额设官兵69万余人,这是发饷的兵额,考虑到空饷,战斗减员等因素,实际没这么多。但南方前线作战部队有很多是抽调自北方各省的随征八旗和绿营兵。两相叠加,驻扎在前线各省的部队不会比40万少太多。 以上不包括吴三桂、尚可喜、耿继茂、沈永忠、线得安代领孔有德,五汉藩的藩下兵丁。 不包括在鞑靼人控制区内,服从调遣的土司兵。 也不包括外藩蒙古内扎萨克诸旗,如科尔沁、察哈尔、喀喇沁等。 五汉藩共有100多个佐领,以吴三桂最强,一人拥有53个佐领,占其中一半。 八旗一佐领披甲人不到100,五汉藩旗下佐领普遍超过200甲,户口和奴才比八旗佐领编制大得多,兵力充足。 各省驻防绿营兵额是鞑靼户部额发军饷的依据,并非实际兵力。在战地,绿营兵可以征调乡兵、壮丁补充军队,这部分人的开支很少,不好估计。 鞑军养这么多军队,当然是付出全国财力。 继承明朝,鞑军官兵待遇主要分两块,折色军饷,本色禄米、马料。 不计旗田和其他八旗兵特殊待遇,八旗马甲常额3两,月饷比绿营马甲2两高三分之一。八旗马甲禄米23石,绿营马甲3.6石。 八旗兵出门打仗的行装、盐菜银和赏银,八旗也是绿营的两倍。 基本上,顺治朝常额折色军饷在2400万银,本色禄米马料大约220万石粮,豆料10万石,马草千万束。 此外还有战时军饷、军火军需、后勤兵站挽马、船运开支,都有详细标准。鞑靼人在这方面的管理比明朝严格,做的更好。 通算下来,1年军费开支钱粮应当在4000万(单位:贯、石、匹、两、束)左右。 战争期间,这些钱当然是不够的,还有摊派和勒捐。军队一应开销,包括铁锅在内全摊派到地方。这个金额没法统计。 此外,强征壮丁拉纤,运粮。用人命省钱,无法统计折多少银子。 还不够,只能欠军饷。 非战地绿营兵被欠饷是非常普遍的事。绿营兵日常可以用官兵身份做点杂工和其他小生意,朝廷对此默许。 即便是战地绿营兵,欠饷欠粮也是常事。战地兵被欠饷当然也可以做生意补贴,但那个太麻烦,更简单的选择是屠城屠村,直接抢多方便。无法统计。 以上并非鞑靼人全部实力,他们还有动员潜力。尤其是北方河南、直隶等几个省,和平十几年了,生产力得到极大恢复。预借税收,勒捐摊派,极限爆发,鞑靼人贯、石、匹、两、束五种单位搞到7000万问题不大,也就是宋朝的水平。 洪承畴从北方各镇抽调到湖南的1万1千多精锐绿营兵,精挑细选,腹里弱兵全不要,都是边军好手。军队人数不多,猛将一大把。 白广恩(松山会战十三总兵之一)、李本深(高杰部提督)、胡茂桢(高杰部总兵)、王辅臣等等近二十个老将。 老洪是个镇压农民起义的老手,对付孙可望、李定国的军队就属他经验最丰富。这家伙在湖广拉了一道五千里长边,以湖北对夔门一带的顺军、明军余部,以湖南对西营。 就这些精兵猛将都被欠饷坑惨了,在湖南逃亡近半。 洪承畴的战略是“以战为守,以守为战。” 用人话翻译过来,就是稳固防线,屯田补给,压缩明军活动范围,将战争从会战,运动战拖进攻城守城战。杨文弱四正四隅,十面张网的老一套。 洪承畴无力进取,但他基本能守住防线。 夔门顺军、明军东进被挡住了。 钱谦益在家策划了一个明军沿长江东西对进的计划,即舟山明军出舟山入长江向西打。孙可望出湘江入长江向东打。 计划非常宏大,西营和舟山两军相差大半个中国,钱谦益居中串联,差点办成了。老钱在鞑靼官场有不少朋友,有这层掩护,搞事情比较方便。 在东面: 舟山与浙江、江南三路来的鞑靼军决战。沈廷扬基本全歼苏州总兵王燝的吴淞水师。周鹤芝、周瑞和增援的郑彩挡住三心二意的台州总兵马进宝。阮进挡住定海总兵张杰。 鞑靼集结的600多艘战船损失一半,舟山压力大减。于是张名振、张煌言率船队上崇明沙,包围崇明县城但没打下来。张名振、张煌言本人向西,过江阴鹅鼻嘴,镇江圌山门、焦山门,戎克船的战斗力实在有点弱,明军打不下岸上要地,只得在金山寺遥祭明孝陵。 在西面: 1655年5月,孙可望派刘文秀率马步6万人,40多头战象进湖南。这是孙可望攒出来的第二波强兵。 北京当然派八旗兵增援洪承畴。 两军在常德决战。 没有悬念,西营大败,再次退回贵州。 会战结果最真实,剥开文人虚词伪饰,直接看西营出兵以来历次战役的结果很残忍。 李定国打赢衡州,消耗很大,导致桂林失守,一度后路被断。 刘文秀在保宁决战败于吴三桂,全军崩溃,损失数万军队。 孙可望在宝庆周家铺—三岔口败于屯齐,损失惨重。 李定国在广东一败于肇庆,二败于新会。修城堡最容易学,耿继茂招募葡萄牙人与荷兰人,把战略要地新会城修成星堡。定国打不动,围城大半年,最后撤退时被鞑靼骑兵追击,崩溃了,损失战象十余头,大半精锐丢完。 刘文秀于常德再次大败,不仅断送了会师长江的计划,更是断送了西营前途。这哥们打仗实在是不行,这次回去后孙可望把他撸了。 西营出山以来,决战就李定国在衡州惨胜了一次,其余全是败。能挺到现在,全靠孙可望刮地皮厉害,有些恢复力。 西营在战场的表现,勉强可用顽强二字来评价。 随着云贵潜力消耗殆尽,西营必将走向内讧,和人品道德全无关。 明朝叫花子兵一年常额军饷20两/石,低于这个水平不用打仗,军队再多都是等死。 因没钱没粮内斗是标准流程,明军逃不掉,顺军逃不掉,郑成功逃不掉,西营当然也逃不掉,谁都逃不掉。 没1千万两白银收入和1千万石粮食产量打底,和鞑靼人打仗没戏,实力差距太大,全是绝望的战斗。 守序合上鞑靼兵力、财力和军情报告。 他对洪承畴有了点兴趣。 鲁江浙闽四省并无决定性的陆战,陆地战场全看西南。 鞑靼人有3个统帅。 四川吴三桂,湖广洪承畴,广东尚可喜。其中洪承畴坐镇中路,最为要害。 顺治帝选择洪承畴当主帅,真是选对了人。 老洪实战经验丰富,资历老,绿营将军几乎全是他当年在明朝当总督和督师的部下。 历史仿佛来了一个轮回。 西南明军主力是闯营和西营,鞑靼人给明朝扣一顶流寇的帽子,战场似乎又回到近20年前,洪承畴带着明军围剿农民起义军的模式。 老洪对这个太擅长了。 洪承畴此前一直被多尔衮压制,咸鱼翻身是因为多尔衮挂了,济尔哈朗给他撑腰。 洪此番出任湖广、江西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六省经略。 辖区内,所有总督、巡抚、提督、总兵,包括镇守湖南剿抚将军续顺公沈永忠在内,悉听其节制。后来是尚可喜、耿继茂两藩王联合抗议,北京考虑到让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的下等奴才统辖藩王,确实有点不像话,就把广东从洪的辖区中独立出来。 1645年洪承畴初次经略江南。 当时他无权调动八旗兵,甚至连绿营兵,洪承畴也得与镶红旗都统叶臣商量使用,更要听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的调遣,其实没多少真正的军权。 1654年洪承畴开府长沙。 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,事后上报而已。一切军事,均可便宜行事。五省辖区内,文武官员升、转、补、调,洪一言而决。文官五品以下,武将副总兵以下,洪可先斩后奏。 这权力大到吓死人,上次鞑靼朝廷有这么大权的臣子,还是入关初期多铎、博洛几个宗室诸王南征大将军。 洪承畴从北京出征,一路意气风发,如其所曰,“横秋看剑气,跃马渡金波。坐策连云骑,亲挥指日戈。” 当真是心高气昂,直冲云霄。 一路上有很多人跪在路边,投效在洪承畴门下。 长沙开幕府,洪承畴用门生、马仔、幕僚把湖南全省的官员换了一茬,又招募本地人才、武将,扩大统治基础,瓦解明军根基。 湖南情况非常惨,这里是明军和鞑靼人拉锯十年的主战场。“尽天下之民,极百姓之苦,未有甚于湖南者。” 各路势力来了都要打劫几遍湖南人民,济尔哈朗南征更搞了几次大屠城,湘潭屠杀尤甚。沈永忠在时,对湖南残余的皮骨之民提前征收了3年税粮。 洪承畴在直接管辖的湖广(两湖)搞屯田恢复生产,加派九厘洪饷。 洪饷即辽饷,鞑靼人入关后曾经一度废除,废辽饷本身是一项德政,鞑靼人初期很多地方传檄而定,江浙望风迎降与三饷有直接关系。明朝江南赋税极重,加派三饷后更是苦不堪言,士绅被三饷搞得对明朝绝望了。弘光年江南传说中的满人来了有大恩德,指的就是废三饷。 因为西南、东南战事紧迫,鞑靼人迅速把洪饷向全国推广,在江南收得更狠。以鞑靼皇帝(康熙)自己的评价,江南很穷,士绅穷百姓穷,不如北方,被三饷搞惨了。重开三饷后,满清财政收入暴涨1000万两,他们在江南收得更狠。 需要强调再强调,逻辑关系绝非明朝收不上江南士绅税,江南士绅心向鞑靼人,鞑靼人来后抽重税,江南士绅起义反抗。 历史真实是明朝对江南士绅压迫太狠,收的税太重,江浙几个府负担了全国近一半中央财政收入,加派三饷后更是苦不堪言,所以明朝在南方民心丧尽。鞑靼人来了轻徭薄赋,废除三饷(部分地区未落实),江南这才望风景从。直到剃发令出台,激起南方普遍反抗。鞑靼人军事压力越来越大,在入关10几年后才重新开征三饷,并在江南严厉追饷加徭役。这时反倒没有大规模抵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