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1章 佛既是道
天元城,天书院。 天书院之所以会被命名为天书院,乃是因为殷明有《书》经作为书院的镇院之宝。 而《书》经在此刻对文道中人所能起到的效用,无疑是天书般的效用,所以这才命名为天书院。 天书院第三层乃是儒道院,此刻殷明等人便端坐于其中。 天国,荒国,宙国,黄国风闻殷明要确立诸子百家,纷纷派遣高手前来打探,天元城一时人满为患。 当然,这些人肯定是不会前去书院的,他们要打听的只是诸子百家各家主事人究竟是谁,以及殷明确立诸子百家之后的下一步行动。 对于殷明,大陆八国可是都相当关切。 于是,原本只有数万人的天元城,一时间竟热闹起来,无数人涌进城中,一度让人以为回到了古皇城时代。 “听闻殷夫子的徒弟甘乐在黄国传道,这甘乐不会被他立为百家之主吧?” “那也要看甘乐在黄国传道的情况吧。” “我可是听说最近黄国国内不太平,也不知殷夫子如何思量的。” 街坊中大多都是从天国来的武道高手,毕竟天国距天元城稍近,所以来的人也就更多。 而此时,在天书院中,殷明正听着杨子铭的汇报。 “黄国晁王屡次三番阻止甘师弟传道,最近还暗中派镇国卫袭杀甘师弟。” “黄国国内反对甘师弟传道的声音很大,除了晁王外,黄国丞相宇文州也是其中之一,至于其他人...” 杨子铭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原因是,其他人没有反对甘乐传道的胆子。 可是黄国的晁王与丞相既然都已经反对,那他们的态度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。 杨子铭顿了顿继续道,“甘师弟没有反击,很多弟子被活活烧死也未曾反抗,希望能感化黄国百姓。” “可是黄国的局面越发紧张,我担心甘师弟...” 杨子铭担心甘乐控制不了局面,毕竟晁王已经明言反对,而且还对甘乐的弟子大开杀戒。 殷明闻言,略微一思索后道,“甘乐有这等感召世人的决心,看来他心中之道已然纯熟。” “你明日启程前往黄国,助甘乐在黄国立佛教。” “佛教?” 元九诧异问到。 殷明点点头,缓缓道,“甘乐放弃私利,感召世人,创造最彻底的圆满智慧与人格,这一点与佛道很是符合。” “晁王担心甘乐传道影响他的皇权本在情理之中,但甘乐杀身以成仁,虽是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但局面未免会失控,到时候甘乐若是出事,乃我文道的一大损失。” 对于殷明而言,甘乐才是重点。 至于晁王和宇文州,他并未放在心上。 杨子铭闻言点头,脸上布满若有所思之色,想是在思考如何助甘乐创立佛教。 这时,殷明提醒他道,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求菩提,恰如觅兔角。” “每一个有心向道之人,必不会独善其身的修成正果。” “甘乐以儒理入道,渐至佛理,除了他具备聪明智慧意外,还有他心中的誓愿,杀身成仁的普度众生。” “如此,佛性自然。” 殷明并未强调空与有,因为现在与他们说空与有会显得很玄乎,毕竟在座的弟子中对佛理的认知极少,而甘乐能有普度众生的誓愿,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他的聪慧。 所以殷明要做的,只是提醒甘乐该如何秉持佛性。 佛的出发点是心,阐述世间万物变化无常,是空,也是幻。 但从空幻之中悟道,回归本心。 这也就是殷明为何一再强调本心的原因,对于任何道,本心的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介质。 而道的出发点乃是自然,正所谓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 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,自然就是对的,自然就是最好的。 佛与道的结合,便形成了甘乐而今所秉持的道,不妄求,不王涛欲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,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。 殷明再度解释道,“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” 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既如真道,名为得道。” “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,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。” 他要提醒甘乐的是,佛性虽是成佛的关键,但佛道之中的佛性讲究的乃是空与有。 真空与真有,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清静。 说到底,要想悟透佛道,参透佛性,其本心必定要介于空与有之间,既无空,也无有。 但这种空与有的幻别却又无法用笼统的言语老概括,只能靠甘乐自己去领悟。 杨子铭显然还是不太明白。 元启也道,“佛既讲究心无其心,形无其形,常应清静,那岂非与道很是相近?” 道的得道乃是一无所得,进入了佛的圆觉之境。 元启的意思是,所谓清静,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一无所得,那佛与道岂非殊途同归? 殷明笑着道,“佛就是道,道就是佛。” “实仍空无一物,而这种空无一物的认知空掉了境界。” “换言之,佛道之所在,在乎本心之常有,亦常无,顺其自然而又不患得患失。” 顺其自然是好的,但顺其自然难免会患得患失。 解释空与有本身就是顺其自然,但一旦陷入太空与太有,那就会患得患失,此乃佛与道的临界点。 殷明看向杨子铭道,“你将我的话一字一句的告诉甘乐,他懂的。” 杨子铭闻言点头。 召领甘乐悟佛是一回事,但感化晁王又是另外一回事。 殷明抬眼看向书院外的晴空,心神一阵清明,他的脑海中忽的浮现出《清静经》的一些片段,而这些片段如同一个个小人般在他的脑海中腾飞。 只见他的嘴角微翘,脸上荡起一丝涟漪,是时候著经了。 要确立诸子百家,各家经书必不可少,既然黄国事起,那就先从黄国开始。 于是,殷明摆手示意众弟子退下,而后孤身一人前往书院的最顶层,那里乃是殷明新的闭关之所,也是殷明感知自己内心世界的虚无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