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三国之谋伐在线阅读 - 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

第二十八章 曹姥姥进青州园

    一月下旬,临近二月仲春,莽莽起伏的泰山从原来的翠褐镶嵌,苍黄交叠,到如今已是群山碧玉,层林尽染。

    队伍缓缓自南由北而来,远远地已经看到了那座地平线上矗立的浩大城市。

    曹操左右四下张望,临淄城附近除了莽莽泰山以外,东面是广袤的胶莱平原区,田野阡陌,桑林美竹,池塘里的鱼翻着浪花,一眼望去千里盛世。

    农夫在田间耕作,稚嫩的儿童在乡野玩耍,村庄繁衍生息。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,像是春天的花朵,迎着朝阳盛放。

    只是让曹操觉得有些奇怪的是,来往百姓倒是多,唯独见不到六岁以上的儿童以及三十岁以下的青壮。

    青壮好理解,毕竟是打仗嘛,现在全国各地都缺青壮,可孩童呢?

    难道青州连六岁以上的儿童都征兵?

    怀揣着这样的疑惑,曹操转头对陈暮说道:“子归啊,为何我见黄口小儿不少,却见不到几个垂髫?”

    黄口小儿是指十岁以下的孩子,垂髫则是指四五岁到八九岁,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,孩子是不用束发的,所以会垂下去,耷拉在头上。

    陈暮笑着解释道:“青州实行义务教育制度,所有六岁以上适龄儿童,都可以去书院读书,由官府补贴赡养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此事?”

    曹操震惊不已,随行的郭嘉也露出惊讶的表情。

    陈暮说道:“其实现在这个工作还是很难做,很多百姓不想让孩子去读书,青州适龄儿童不少,但进入学校读书者十不足一。”

    “十不足一吗?每年也得花很多钱吧。”

    曹操和郭嘉都是无语,哪怕十分之一,也很离谱了。

    因为这年头只有世家和寒门才读得起书,甚至很多有钱的豪强都不一定能够学习。比如一些寒门祖上阔过,留下几十上百卷竹简书籍,这些都价值千金,却没有人会卖。

    像刘备这样的落魄贵族,家里已经跟贫民没什么区别,如果不是恰好卢植回涿县开学授课,又有族叔接济他,也许大名鼎鼎的昭烈帝都有可能是个文盲。

    现在兖州徐州局势暂时平息,曹操和吕布打了个半斤八两两败俱伤,趁着两人都在舔舐伤口的时候,曹操就以探视戏志才的名义来青州。

    以前只听说过青州富庶,但到底有多富庶他却不知道,如今眼见为实,直到现在才亲眼看到了青州到底富庶到了什么程度。

    居然能够实行义务教育,让孩子免费读书。

    一时间曹操只觉得荒谬。

    如果把这些钱全都用来做军费,也许袁绍根本坚持不了这么久,早就被刘备击败了。

    陈暮也没有隐瞒,笑呵呵地介绍道:“花不了多少钱,整个青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有几人?且也不会长时间供养。”

    “花不了多少钱.......”

    曹操更加无语。

    或许一两个花不了多少钱,但那么多适龄儿童去读书,家里丁口就会少很多劳动力,生产力减少,还得负担,林林总总算下来,对于一块根据地的损失会极大。

    旁边的郭嘉忍不住说道:“让孩子读书或者对于以后会有用,可眼下大汉到处都在打仗,难道还有比平定天下更重要的事?”

    “呵呵。”

    陈暮笑了起来:“奉孝,你知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,看它将来能否长久屹立于这广阔天地之间的根本是什么吗?”

    郭嘉沉吟道:“如秦王扫六国,孝武世宗皇帝征匈奴,拥有一支强悍之军,则为立国之本。”

    “错了。”

    陈暮摇摇头:“大错特错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郭嘉纳闷问道:“连拥有一支强军都不算国家昌盛吗?”

    “当然不算。”

    陈暮微微一笑:“若是这样的话,大秦何在?前汉又何在?”

    郭嘉皱起眉头,稍稍思索道:“钱,国家有钱,才能安定天下,才能纵横寰宇。”

    “又错了。”

    陈暮抬眼望向远方:“当年齐国煮海盐以富甲天下,临淄城经商致富之人多如牛毛,比之秦楚赵燕韩魏有钱不知多少,可最后呢?”

    “额......”

    郭嘉想了半天,没有想到除了军队和钱以外,还有什么是衡量国家强盛的根本,于是不服气问道:“那子归兄不如说说什么才是立国之本。”

    陈暮指着远处的泰山学宫说道:“少年!”

    “少年?”

    郭嘉与曹操对视一眼,不明就里。

    陈暮骑在马上,远眺泰山方向连绵数十里的庞大学宫,淡淡地说道:“不错,正是少年。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。若一个国家的少年,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,那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一个国家的少年们都能够读书识字,都能够有个安稳成长的环境,那么这个国家每一代都会强盛不衰。因为少年们会长大,会成为栋梁之才,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基石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长大之后,有些人会成为军人,组建起一支强军。有些人会成为商人,为国家带来财富。有些人会成为智谋之士,带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。”

    “可一切的前提是这些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,让他们读书习字,让他们明白世间的道理。军人要学会打仗,商人要学会经商,官员要学会为官,就连田间耕作的农夫,也要学会如何精耕细作,才能让粮食产量提升。”

    “若我们不去培养,让少年们如野草一般生长,那么将来在渴求人才时,便好像是在从蓬蒿野芜中寻求一颗粟苗般艰难。而若是我们对他们大力培育,那将来寻求人才,就遍地是稻香,处处是麦穗。”

    遍地是稻香,处处是麦穗?

    曹操跟郭嘉若有所思,仔细一想,竟觉得陈暮之言,似是至理名言般令人深省。

    因为他说得没错,这世上的人才少,不就是因为知识被垄断了吗?

    如果人人都能读书,在庞大的基数下,人才也会成倍的提升,到那个时候,国家岂不是很快就能昌盛起来?

    看着他们二人思索的模样,陈暮也是淡然一笑。

    目前青州不算新得的琅琊国和东海国,总人口已经接近五百万的大关,而6-10岁的适龄儿童在13%左右,差不多80万。

    但就像后世很多农村家庭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一样,汉代同样也有很多人不想让孩子去读书。

    因为古人从四五岁起就已经算是家庭的半个劳动力,挖野草砍猪草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,都能为家庭带来一些粮食,提供生产力。

    甚至很多愚昧的百姓认为读书无用,使得80万之中只有真正读书的孩子只有七八万不到。

    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错了,以往整个大汉才多少人可以读书?

    而为了让这些孩子能读书,各县都开设学校,光泰山学宫毕业之后,进入学校做老师的毕业生就不下两三千人。

    因为有在小学教授经验且无不良记录之人在升迁之中会择优考虑。

    之前说过,青州以德治,“品德”在档案中极为重要,若是品德高尚者,入仕为官也多以优选。

    所以全国各地慕名进入泰山学宫,在这里毕业之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地方的读书人就会选择去教书,一来工作保证,二来刷点“品德”,一举两得。

    当然。

    现在能这么做,是因为人口少,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,才更容易推广德治。

    毕竟就那么点人,稍微做点不道德的事情,很快就能传出去。

    若是像后世那样十几亿人口,德治反而不方便推广,一是比较容易弄虚作假,不方便管理。二是人口基数太大,难以统一管理。

    特殊时期就得用特殊政策嘛。

    不过说是义务教育,实际也只是让孩子认识字而已。

    青州只会负担这些儿童三到四年的义务教育,等到10岁以后,如果还想读书,就得交学费。

    跟后世新时代全国义务教育上亿儿童九年免费入学比起来,肯定是没法比。

    但在东汉末年,这已经是个很夸张的比例,因为这意味着文盲数量将会极具减少。

    古代封建王朝向来都喜欢搞愚民政策,却不知道,人类文明几千年,正是需要知识分子,才能推动起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。

    哪怕是欧洲文艺复兴,虽然是一小撮精英份子带头,但也是他们努力开启了民智,打败了封建,破碎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,才最终造就了欧洲那数百年来的璀璨文明。

    与历史的大变革相比,陈暮现在做的,仅仅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小浪花而已,包括他的梦想,也仅仅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,开启工业革命的第一道门。

    但在他死后数百年间,让华夏文明开始彻底走向辉煌,向整个世界迈开脚步的过程,那就得交给子孙后代。

    而在这之前,教育,便是国家强盛的基石,是未来百年之大计。

    即便现在到处都在打仗,也不能忽视教育。

    也是幸好青州如今霸占了天下食盐市场,利用食盐赚得盆满钵满,再加上生产力提升,粮食足够,这才能负担得起每年需要花费数亿的教育资金,不然根本承受不住那么大的花销。

    陈暮领着曹操来到了临淄城外,城外的春风亭中,刘备早已经等候,听说曹操要来,他特意从前线赶来,因为有水泥路,二百多公里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到了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,玄德!”

    曹操看到刘备,翻身下马,大笑着上前道:“自上次濮阳一别,我们也有数年未见了吧。”

    二人上次见面还是刘备从回去打王芬,借道兖州的时候。

    刘备也是高兴地道:“孟德兄,听闻兄要来青州,备早就翘首以望了,快快快,里面请!”

    众人纷纷下马,跟着刘备往城里去。

    到了城门口,就看到原本狭窄的城门竟然已经被拆掉,两侧的城墙也少了一小截,开阔出了一条宽五六丈的大马路出来。

    马路上来往行人无数,进进出出,一眼望不到头,即便已经是那么大的一条道路,还是让人觉得拥挤。

    曹操知道刘备不会害他,所以这次过来没带什么护卫,可怎么说也有那么个三四十人,再加上刘备的扈从,总人数近百,融入进人群之中,仿佛一滴水纳入了大海,溅不出一点浪花。

    “我曾观史书,苏秦曾言:临淄之途车毂击,人肩摩,连衽成帷,举袂成幕,挥汗成雨。那时我还不信,可今日一见,却发现苏秦之言,有过之而无不及呀。”

    见到这一幕,曹操不由发出了一声感叹。

    周围人山人海,有赶着进城的,有城门口附近摆摊做生意的,有逛街的,还有各类公差衙役维持秩序的,看着人多,但却不显杂乱,令人啧啧称奇。

    由于太过嘈杂,刘备没有太听清楚曹操说什么,只听到了苏秦的话,还以为曹操是问有多少人,便笑着说道:“史书言当时临淄有户七万,丁口二三十余万,如今我临淄已经比之当时多了倍余,有十五万户,四十余万丁口。”

    怎么啥都往外说啊?

    陈暮很想戳一戳老大哥,老大哥什么都好,就是人得意之后,反而变得很老实,不会说谎骗人,再加上为人又仗义,偏偏曹操又说个厚脸皮的,若是趁着这个机会哭穷诉苦,又找他接济,那就挺恶心人的。

    还好曹操也没太听清楚刘备说了什么,没办法,人实在是太多了。

    如果后世见识过春节期间去火车站汽车站的人就会有感受,人山人海,往前走两步都得靠挤,完全听不清旁边人说话。

    曹操没太注意刘备的话,他眼睛里只有一片艳羡,什么时候自己麾下的城池能有这样繁荣昌盛的光景?

    而就一行人缓缓挪动,往州牧府去的时候,周围忽然一片骚乱,有人开始大喊大叫起来。

    “刘使君回来了,大家快看,是刘使君。”

    “真的是刘使君,听闻使君今岁就去了渤海,怎么现在就回来了,快,小二,把那筐鸡蛋取来。”

    “使君,这是自家酿的酒,快拿一坛子,千万不要客气。”

    “使君,这是我家的绸子。”

    “使君......”

    刘备走在街头,像是进了超市似的,周围商户百姓见到他,纷纷拿出自家商品要送人。

    没办法,在德治的社会,品德高尚和有威望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。

    目前青州现在公认的四大有德之人,一是德高望重的郑玄,二是品德高尚的王烈,三是仁义满天下的刘备,四是为父杀人,孝感天子的陈暮。

    这其中郑玄和王烈人家本来就是青州最著名的大儒,广受乡人尊敬,被青州人爱戴倒也正常。

    而刘备和陈暮两个外乡人能得到如此尊重,自然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良好的品德,再加上他们的治理所致。

    陈暮不用多说,当年离开临淄前往洛阳担任尚书令,阖城百姓相送,就是因为他将青州打理得井井有条,让人人都能吃饭,人人都能穿暖。

    事实上他只做了官员的本分事情,就让百姓们牢记多年,可见古时候百姓的淳朴。

    而刘备则是他自己的作风,毕竟也没听说过谁家州牧府跟菜市场一样,可以任由百姓进出,让百姓在自己家里和自己吃饭的。单凭这一点,就让青州百姓觉得钦佩。

    也因为这个原因,导致青州官场十分清廉。

    虽然主要因为青州高薪养廉,官员俸禄极高,没必要贪污。但次一个原因,就是因为刘备家实在是太好进去了,任何百姓都可以跑到他家里去告状。

    如果你在某地为官,干了贪赃枉法、鱼肉乡里的事情,不说青州有纪检部门随时会暗访调查,单说百姓去州牧府上访,就没人能受得了。

    因此哪怕很多豪强再想贿赂官员,想通过以往官商勾结的手段继续兼并百姓的土地,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   刘备走在大街上,瞬间变成了所有人的明星,百姓蜂拥而来,将他团团围住,簇拥起来。

    眼见周围的人越来越多,他连忙以手护面,大声喊:“四弟!”

    刘备大意了,往常时候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,他都是坐马车,结果这次为了接曹操,想着故交多年未见,一时兴奋,忘了这事,因此急急大喊陈暮,希望他想个办法。

    哪知道他喊了几声都没回应,再四处一看,就看到陈暮用面纱遮脸,已经在往人群外挤,一边挤还一边喊:“刘使君在里面,大家快上啊。”

    说话间几个闪转腾挪间就已经消失不见了踪迹,刘备人都傻了,这就是四弟常说的那句死道友不死贫道吗?

    这卖兄长也卖得太快了吧。

    而就在他这一愣神的功夫,旁边的曹操他们也被百姓挤走,上百人的队伍,竟然在临淄街道上活生生被挤散了,简直是让人闻所未闻。

    刘备无可奈何,只能原地不断谢各位百姓好意,周围虽有护卫保护,可架不住百姓热情,纷纷上来要送东西。

    初春北风尚冷,现场一时间反倒呈现出一片火热,驱散了早春的严寒。

    为了防止踩踏和意外,刘备不得已让护卫一个一个地接收了家家户户给的礼物,沿途又是各种道谢,队伍才能继续往前走。

    可当刘备招架不住百姓的热情,被迫身上挂满了礼物的时候。

    不远处的曹操,却是越看越羡慕。

    这便是《论语》中: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知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的境界吗?

    如此受百姓爱戴,刘玄德的名望,还真是令人艳羡。

    此般名声。

    自己,又何时能拥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