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五十八章:赔人又折兵
章杰急吼吼赶来面见秦晋。 “大夫可听说了,杞王捐出家资,接济困顿官员,这分明就是明晃晃的收买人心……” 他的表情带着些愤然之色,秦晋耸耸肩,表情无奈的说道: “那又如何呢?难道还要把杞王掏出来的真金白银送回去吗?” 章杰见秦晋似乎没明白自己真正担心的是什么,便急道: “杞王捐出家资分明是要问鼎储君之位,而且,而且经过下吏的调查,襄王一事从幕后搞鬼的,八成便是这个杞王。如此心怀叵测之人,怎么能……” 关于杞王在背后搞鬼的种种内幕,秦晋已经都大致知晓,至于他是否合适的储君人选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 “这件事我们不好正面干涉,否则就会落了干预太子选拔的口实,将来必定留下无穷的麻烦!” 章杰闻言,愤然道: “难道咱们就听凭他收买人心吗?” 秦晋呵呵笑道: “听之任之未尝不可,或许咱们还能让他再多掏出点钱来……” “他,他岂能乖乖就范?” 秦晋示意章杰稍安勿躁,然后将刚刚灵机一动想好的办法详细讲述了一遍。章杰闻言,登时击掌称快。 十王宅,杞王府,左孝杰气咻咻的进了后堂,将午后小憩的李倕吓了一激灵,整个人顿时睡意全无,又见左孝杰满脸的气愤,便担心的问道: “左先生何事动怒?” “夏元吉老狗,政事堂今日颁下布告,号召宗室为国出资出力,已经有几家旁系宗室捐出家资了,数额比咱们只多不少!” “这怎么可能?难道他们将家财全部都捐出来了吗?” 左孝杰一掌重重拍在了身侧案头。 “不管他们都捐了多少,咱们这风头算是被抢的干干净净,白白让夏元吉那老狗捡了便宜。” 杞王这才反应过来,原来自己辛辛苦苦敛聚的半数家财都打了水漂,这叫他如何甘心? “如果,我是说如果咱们挣个第一,是否,是否能挽回些颜面?” 左孝杰道: “目下也只有如此了,总不能造门抢个头筹,却被人后来居上!” “选拔太子是我等兄弟之间的事,那些旁系因何又来凑热闹呢?” 李倕想不通这一点,左孝杰却早就看破了其中的玄妙。 “宗室们当年被太上皇压制的久了,现在夏元吉给了他们露脸参与朝政的机会,岂能不卯足了劲?再者,布告中明文写着呢,捐资达到相应数额者,不但可以进爵,还能为子嗣荫补爵级,说穿了,这钱可不是白花的!” “怪不得,怪不得呢,原来夏元吉竟是打的这种算盘!” 尽管李倕心有不甘,可如果半路止步,此前所搭进去的钱财就彻底打了水漂,现在唯一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。 “先生以为,再捐出多少为宜呢?” 左孝杰凝眉沉思,伸出了一根手指。 “再捐出去一半,然后再看情形定夺!” 李倕只觉得自己的心在滴血。 “也只能如此了!” 短短三天的功夫,政事堂收到各家宗室的捐资居然已经达数百万贯。对于空空如也的府库而言,这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,同时也将夏元吉乐得合不拢嘴。自打他入政事堂为相以来,用钱的地方不计其数,每天都被各部的长吏追着要钱,害得他每天每时每刻都被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折磨着。 现在手中突然多了这么多钱,夏元吉觉得自己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。 当然,这数百万贯钱怎么样他还不敢擅专,须得请示了秦晋才能有最终的去处。 “实在没想到,平日看起来甚为低调的宗室们居然有如此丰厚的家资!我大唐一年岁入也不过钱万贯而已,再让他们捐上几日,破千万怕也不是难事啊!” 对于夏元吉的感慨,秦晋报之一笑。 “现在夏相公知道秦某因何对那些所谓的‘困顿’官员们不闻不问了吧?手中无职无权的宗室们尚且富可敌国,更何况那些手中有着大小职权的官员们呢?” 看着秦晋颇为玩味的眼神,夏元吉忽然意识到了什么,禁不住老脸一红。 “惭愧,惭愧,下吏,下吏也是一时眼拙,才……” 秦晋哈哈笑着摆手,打断了夏元吉的辩白,又将话题转到了这笔数额巨大的钱上。 “这笔钱最好专款专用,不但如此,还要设专人,专司看管。” 听到这话,夏元吉的心里就凉了半截,如果专款专用的话,这笔数额庞大的银钱就最终只能用于接济受难的官员,而他在政务上捉襟见肘的处境则丝毫不能好转。 但他还是不甘心,便想再争取一番。 “官员们‘困顿’,又,又怎么用得了这么多钱,不如……拨一点到政务上,也,也好解燃眉之急啊……” 秦晋道: “官员们用钱的地方是小数,真正需要接济的是长安城内的百姓啊,长安陷落以来蕃胡肆虐,许多人的家宅被焚烧而毁,这笔钱可以拿出来一部分用来修葺房屋,至于谋生的问题,只要市面平静,百姓们自然可以回到正轨上,各有其生财之道,正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!” 言下之意,这笔钱肯定不会用来接济百姓们的吃喝。夏元吉还是不甘心。 “那,那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!” 秦晋微微一笑,知道夏元吉是想钱想疯了,如果不给他点好处,怕是会挫伤了他的积极性。 “政事堂若有难处,可以先借支十万贯到户部,记着,将来可是要还的!” 闻言,夏元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,磨破了嘴皮子才从秦晋那里抠出十万贯钱,还是借支。既然不能随意支配这笔钱,他便想将监管的差事争取到手,到时候就算有借有还也能做权宜之计。 “专司监管的人选,不知大夫可有了定计?” 秦晋点点头。 “吏部郎中章杰为官颇有能力,就让此人负责吧。” 夏元吉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,其实他也早就该料得到,秦晋怎么会让他监管呢,这不是让饿了三天三夜的人看守香喷喷的肉食吗? 默然了一阵,秦晋才缓缓说道: “这笔钱除了接济困顿的官员百姓以外,还有更要紧的用处。” 夏元吉不以为然了撇了撇嘴,在他看来怎么可能比解决政务之急还重要的事情呢? “教育!” “啊?” “教育!教书育人,乃国之根本,自打天宝十四载以来,战火连年,百姓们流离失所,教育也自然跟着没落了,如果若干年后朝廷无可用之人才,…… 将这笔钱用在教育上,夏元吉的的确确没想到,在当世的习惯中,读书习字乃是家事,更多的要靠有条件读书的良家子自身,现在他突然听说秦晋要资助民间的读书人,虽然觉得有悖于习惯,但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。 秦晋又轻叹了一声。 “而今天下大才,半数出于寒门子弟,秦某便是出身于寒门深知读书不易,如果有足够的资本以供读书……” 秦晋说的这些话既有这一世的感慨,也有前一世的记忆,如果能够让这些寒门子弟有更好的条件读书,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。当然,他有意办学,绝非仅仅出于一己之感受的原因,更重要的则是打破世族权贵对朝政和社会资源的垄断。 尤其是在长安和地方久了,他发现,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很多时候甚至于强过官府。这就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,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,地方大族的势力自然而然的就被压制住了,一旦中央终伏势若,地方政权崛起,世家大族就成了这些地方政权最有力的基础,所以,原本历史上出现的藩镇割据,绝不单单是中央政府的衰败,除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外,地方上世家大族过于根深蒂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。 所以,秦晋在夺得长安的控制权以后,第一件事就是要办学振兴教育,用不了多久,但能坚持十年,抑或是二十年,这些受教育而科举入仕的官员便会遍及大唐官场上下。 “办学?” 官府办学,供良家子弟读书,这种想法在夏元吉看来似乎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。天下百姓有千万,如果年复一年的读书,耗费将不知凡几。 秦晋听了他的担忧后,则道: “夏相公的担心很在理,可以先在关中三辅之地试行,如果收效不错,三五年内再于河南东都推行。” “大夫明鉴!” 忽然间,秦晋觉得面前的场景有些搞笑。夏元吉已经是门下侍中,居然对一个御史大夫唯唯诺诺,权力真是个奇怪的东西。 又过了两日功夫,在京宗室们所捐资财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其数额之巨大大超乎夏元吉的预料。而杞王所捐出的大半家资在其中已经被淹没的几无踪影。 得知自己的谋划彻底失败以后,杞王又气又怒竟病倒了,更将出主意的府掾左孝杰乱棍打了一顿,然后轰出十王宅。 可怜这个十王宅里风光一时的大才子左孝杰满身狼狈,在街头趴了半日竟无一人理睬。